教育思变,必先革“心”

2018-11-12 14:52来源:网络
  ----青少年程序设计展示活动秘书长陶亮专访
  耶鲁大学校长查理德·莱文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
  什么是教育?
  这是一个值得每个人探讨终身的话题。
  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北京十一学校开发区分校认为:当一个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他所受到的教育。

 

  10月18日上午,在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北京十一学校开发区分校特级教师王老师精彩激昂的阐述,让来自都江堰十余位教研员参观交流团为之一震,亦庄实验中学的教育理念与课程设置已经完全颠覆了“教育=学知识”传统的认知。
  北京慧明教育校长,也是本次交流参观的组织者,陶亮老师说:“无论是学校间、教师间的交流学习,还是学生接受教育本身,它的本质均在于走出自我的思维牢笼,站起来、走出去,尝试、探索、才会发现新大陆。”
  驻足回看,我们的教育也是在不断摸索、不断改革,从以前的“一切以分数说话”到“弱化分数”“素质教育”“综合发展”“减负”“把时间还给孩子”……各方观点、各种声音、各路举措,教育革新算是初见成效。但,真的改变了吗?“其实不然”,陶亮校长略显忧虑地说到,“在与很多家长和老师的日常沟通中,发现我们的教育理念仍旧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尽可能地为孩子铺路,深层潜在的目的依旧是‘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也就是说虽然形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内心依‘旧’,表里不一。思变,必然要从革‘心’开始。”
  打破固定教室、固定班主任、固定同学的传统模式,采用走班选课的形式,以“选择、自由、创造”为核心指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课程表,自由安排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从而打破学科界限、班级界限、师生界限。从“班主任责任制”到“导师学科负责制”,从管理控制走向陪伴引导。北京亦庄实验中学的课程模式是创新的,但事实也是饱受争议的。
  王老师说到“这种模式会培养孩子自我合理规划、独立思考、反思调整、锻炼意志的综合能力,收益终身。”但不得不说,在中国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下,这种课程模式的成功需要一个前提——孩子的自我独立、自我管理能力。这或许就是饱受争议的原因之一吧,毕竟我们身边太多这样的例子,家长对孩子过度关注、过度包办,无微不至的照顾,致使他们习惯性地等待被安排。

  看到亦庄实验中学对于技术课的设计,兼任青少年信息学程序设计展示邀请活动组委会秘书长、国际信息研究学会中国分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 专家委员陶亮老师有感而发:“最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信息学科创教育、机器人、编程等课程大量涌现,不想学的家长会认为孩子这么小,怎么可能学会以前大学才涉及的内容;已经学习的家长有时也会说孩子小,肯定老师帮了不少忙;很多学生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动手能力比较差,甚至有不敢下手操作的情况。作为家长,作为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没有完美的学校,也没有完美的学生,而这种不完美恰恰给了教育成长的空间”,让我们把成长的空间、犯错误的权利、冒险探索的勇气统统还给孩子,未来,将会是不一样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