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窖酿贡酒,美酒赤水河好似茶马古道

2019-02-26 13:04来源:网络

上世纪八十年代,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向阳村村民雨后在自家责任田发现有石质器物及带有花纹的石缸被冲刷出来。本世纪初,茅台镇古镇酒业耗资数亿在此附近动工兴建酱香酒生产基地,得知该处责任田疑似古代窖池遗址,便委托考古、酿酒方面的专业人士,对相关地块进行发掘及保护。

宋代官窖遗址

2016年,国内外考古专家先后三次实地考察与研究石刻纹饰,均认为该遗址具有宋代晚期的艺术风格与文化特征,认定该遗址为宋代晚期的酿酒窖池,该窖池遗址被命名为“宋代官窖”。宋代官窖窖池群有6个长方形窖池,单窖池长1.65米,宽3.5米,深1.8米,由长方形条石叠砌,共分七层。如此精致、大气的窖池,让参观者无不惊叹,宋朝酿酒如此正规,实力如此雄厚。

宋代官窖遗址

其实,纵观北宋、南宋两个朝代,造曲、酿酒及售卖等环节牢牢把握在朝廷手中,禁止民间百姓及各级官员脱离酒务控制而酿酒售卖。到南宋时,各级政府和军队直接插手酒业,经营酒务,形成更为系统的榷酒结构。正是朝廷的重视,宋代酿酒迎来新的发展,无论是酿酒技艺,还是酿酒规模都得到空前的提高。宋代朱翼中著《北山酒经》,分为经、曲、艺三卷,涵盖酿造精华,在酿酒实践中具有指导价值,被誉为学术水平最高的古代酿酒书籍。

了解完宋朝的酿酒背景,宋代官窖遗址并不是那个时代最强酿酒基地,却并不妨碍其是那个时代最为精致、最为神秘的酿酒基地。曾经有人根据风水、场景、仪式及考古发现的六角缸等推断,宋代官窖所酿“官酒”,应该是皇家贡酒,绝不是一般的达官贵人所能享用。

宋代官窖遗址,位于赤水河畔,在交通不发达的宋代,酒需要经过赤水河转运出贵州。说起贵州,自古以来盛产美酒。西汉武帝时,汉朝外交使唐蒙出使南越(广东),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喝到鳛(习)国一个小镇(今仁怀市茅台镇)所产的枸酱酒,回味无穷。为取悦汉武帝,唐蒙特意绕道南部,取得枸酱酒献给汉武帝,汉武帝饮后,觉得甘美异常,赞其“甘美之”,从此钦定其为岁岁入朝的贡酒。

贵州,不缺美酒,但是缺盐。绝大多数的盐,是从四川、重庆等地经赤水河进入贵州,在赤水河畔形成大大小小的码头,其中位于贵州西北部的茅台镇成为连接川黔水路交通的咽喉要地。由于运输不便,盐从四川、重庆到了贵州,价格往往翻上数倍,故此有“斗米斤盐”的说法,即一斗米换一斤盐。当时的盐是结成块状、比较粗糙的“锅巴盐”,又称“盐巴”。正是在高需求、高差价的带动下,形成了船帮运盐、盐帮售盐、马帮背盐等成熟的商业模式。

正是盐业的兴旺,晋商、秦商等常在赤水河流域聚饮,不太满意茅台镇的当地酒,于是将山西及陕西等地酿酒技艺应用于茅台镇酿酒,酿造出味道更美、更醇的酒。当船帮、盐帮、马帮等商业团体成熟的时候,有人将盐运到贵州,自然就有人将茅台镇的酒等特产带出贵州。茅台镇的酒随盐一道被马帮运往外地,并逐渐声名大振,渐渐声望胜过盐业。据成书于清道光年间的《遵义府志》记载,茅台酒,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清光绪年间,“茅春、茅台烧春、回沙茅台”已远销诸省,其独特工艺也大体定型。

贵州缺盐盛产酒,正如云南缺马盛产茶。盐通过赤水河运到贵州,酒通过赤水河运出贵州。恰如宋朝,需要海量的马匹用于装备军队,抗击外族,想要获取骏马资源丰富的西北、西藏等地区的马匹,就必须通过粮食、普洱茶去置换,同样有了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茶马古道”,又细分为川藏古道及滇藏古道。

盐也好,酒也罢,皆与赤水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赤水河不仅是美酒河,也是一条盐运的生命河。回想宋朝,那赤水河边,会不会像“清明上河图”那般繁忙,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文|欧阳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