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2 13:02来源:网络
现年77岁高龄的邹荷辉,出生于湖南新化县的一个偏僻山村,1966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化学系,即现在的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曾经辗转于湖南、甘肃、河南、江西、香港等地工作;1999年调深圳任职,2004年,她61岁退休。退休后不服老,受到深圳创新精神的感染,在家里围绕家居生活中的节能节水等问题搞发明创造,已获得六项专利。
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她过惯了朝九晚五的紧张生活,退休后转换了一个角色,当起了全职家庭主妇。这时候遇到了一个每个退休人同样的问题,做完家务外还有很多时间,一般都是看电视、看书。开始还觉得很爽,但时间长了就难以忍受这种单调毫无新意的生活;然而,她又没什么业余爱好,既不会打牌,也不喜欢跳舞,为了排遣退休生活的空虚,她想找点有意义的事情做。
做点什么呢?几十年的科研管理工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概念在她脑子里扎下了根,而创新又是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如今她是一名家庭主妇,如何创新呢?在日常生活中,她细心地观察发现一些既浪费、又对生活造成不方便的地方。如厨房中的燃气灶,燃气燃烧所产生的热能有相当大部分没能完全被锅具吸收,既浪费了燃气,又使在厨房操作的人员吸收了大量的热辐射,同时吸入过多的废气造成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她想,如果每个家庭都能采取一些措施,创新一些方法,把浪费的水、气等回收,虽然对一家一户来说数量不大,金钱也不多,但积腋成裘,既能为国家作贡献,也能为每个家庭节约开支。从此,她围绕家居生活中的节能、节水、减排搞起了创新。
万事开头难。她开始把起点定在“创新”两字上,但做起来着实不容易。首先是缺资金,她是退休人员,既没有单位支持,也没人给予投资,唯一经费是自己的退休金;又缺少实验条件,所需的实验设施为零,只能靠自己去加工。然而,她脾气比较倔,任何事情轻易不下决心去做,一旦认定的事情,再难也要坚持做下去,而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经过几年的日思夜想,她终于找到燃气灶燃气浪费和家居生活用水的浪费的根源和改进、改造的方法。有了思路,是否可行?要通过实际应用效果来检验,才能被大众接受认可,才能推广应用。首先,加工设备的问题摆在面前,因为她不懂机械,更不懂五金加工,只好请亲戚朋友按照自己的思路画好图纸,然后去找五金店加工。为了找一家服务态度好、技术好的五金店,她几乎找遍了所有深圳市罗湖区的店,因为加工的设备比较多,便扩大至福田区和保安区。在这过程中,她对五金加工也由完全不懂到略懂皮毛,还交上了五金加工的几个朋友。跑这么多的地方,跑这么远的路程,有时半天之内都要跑好几个地方,只靠公共交通工具是不行的。好在她早已未雨绸缪,在59岁即将退休之前,考取了小车驾驶证。有一次,她开车去宝安区的凤凰山的五金店加工设备,盛夏酷暑炎热,车在半路上空调坏了,不仅不能制冷,还差点酿成大事故。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围绕家居生活中的节能、节水、减排方面取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一项获得日本专利权),四项实用新型专利。
她的发明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自然要在应用中检验效果。以发明专利《一种家庭生活下水储水净化装置》(专利号ZL2012 1017786)为例,2012年她在自己家里安装了一套利用洗澡水、洗衣服的水全自动冲洗厕所的家庭中水处理系统,用最少的成本解决现有家庭生活中水利用中的储存防腐除臭的问题,不仅建造成本低,运行成本低,不用一滴自来水,却和现有的自来水冲厕系统的使用方法完全一样,简单方便,省下了家用自来水的1/3。这项技术不仅节约了自来水,同时同比例减少家庭生活用水造成的城市汚水处理工作量。因此,她的家庭荣获“深圳市节约用水好家庭”称号。
她的另一项发明专利《一种燃气灶的节能嚣》(专利号 ZL 2015 1 0207826.Ⅹ) 。燃气灶已成为城乡居民普遍使用的家用或餐饮行业的烹饪器具。现有的燃气灶的锅具对于热能的利用是通过燃气燃烧产生的火焰,(能量)直接作用于锅底,同时吸收热辐射。现有这种燃气灶的热效率一般在60%左右,原因在于火焰(能量)除了被锅底吸收部分外,由于结构上的问题,燃气燃烧所产生的热能随着火焰散发到锅外去了;造成热能利用不高,不仅浪费了能源,还增加了厨房操作人员被迫接受的热辐射,增加了厨房操作人员吸收的燃气燃烧所产生二氧化碳等废气量。有数据显示,除吸烟者外,家庭主妇患肺部疾病的比例偏高。她发明的燃气灶不仅能把散发出去了的热能收集拢来,而且还能让收集回来的热能继续回到锅上去。经过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检验,她发明的燃气灶的节能器可提高热效率7.86%。
她想把这些专利推广出去,可是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推广体制,还不够合理,尤其是对非职务发明人,推广专利技术比研发专利技术更难。
她说,推广专利不是为赚钱,有没有转让费、转让费多与少都不在乎。节约用水,用能,减少污水废气的排放,是国计民生大事,她愿意将专利的使用权无偿捐献给社会。
她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如果专利获得转让,所得的转让费无论多少,分文不留,全部捐献给自己的家乡湖南省新化县贫困山村的母校,让家乡的孩子能够走出大山,为国家作贡献。